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金毛想甩鍋 中國唔孭鑊

中國人喜歡吃,也體現在文字中。

喜歡打籃球的朋友都知道「入樽」,樽這個字普通話中已不多用,反而粵語保留,如樽裝水。李白自稱臣是酒中仙,膾炙人口的詩句便有「莫使金樽空對月」、「金樽清酒斗十千」等等。樽,是尊加上木字旁,我們現在常說「尊敬」、「尊師重道」,尊是古代酒器,舉尊敬酒,以示恭敬,此乃尊敬一詞由來。除了「樽」,粵語中有關飲食尚保留古漢語的另一個常見詞彙是「簋」,例如九大簋。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禮器,在祭祀在和宴飨时,和鼎配合使用。

「鼎」,就我所知在粵語中日常已不使用,反而閩南語保留。普通話現在一般稱煮食容器為鍋,粵語常用「鑊」。不過無論是鍋還是鑊,組成的詞語用法倒是雷同,例如「背黑鍋」、特不靠譜想把新冠疫情「甩鍋」給中國;粵語則有大鑊、孭鑊、補鑊、一鑊嘢的常用說法。閩南語的「鼎」則相當於普通話的鍋和粵語的鑊,小時候讀中國歷史記得有「司母戊方鼎」,後來史學界好像改名為「後母戊鼎」,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耳熟能詳的成語有問鼎中原、三足鼎立、一言九鼎等,都說明鼎作為國之重器的地位。

鼎,天子皇族才有資格使用,所謂「鐘鳴鼎食」。皇帝下面的大吏官員,自然也要吃吃喝喝,因此便免不了「觥籌交錯」,席間「推杯換盞」,「酒酣耳熱」之際利益輸送的事兒自然水到渠成。大排宴宴之後自然「杯盤狼藉」,若果是文人雅士,還可以寫出添酒回燈重開宴、血色羅裙翻酒污的千古佳句;若是阿諛奉承之輩,便有「酒囊飯袋」之形容。

至於平民百姓,放在古代,不到逢年過節想吃一回豬肉都是夢想。「黃粱一夢」、「滄海一粟」、「粗茶淡飯」、「望梅止渴」、「畫餅充饑」、「糟糠之妻」更多的是說明普通人的困頓與無奈。其實不用回到古代,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福建沿海鄉下,即便在下這種華僑家庭,亦一星期吃一次肉而已。憶苦思甜我們懂,對下一輩卻如天方夜譚。千金難買少年窮,這句話真的不是無的放矢。

現今社會提倡民主多元,有效社會管治便遇到極大挑戰,皆因「眾口難調」。因此,政府要得到市民「簞食壺漿」的待遇便是癡人說夢,普通市民只求「安樂茶飯」,奈何連這一樸素至此的要求也難以得到滿足。

5 則留言:

  1. 博主史學了得!
    可惜如今科技發達,資訊過多,竟造就一批不讀史書,只信(西方)鬼話的人!
    網上世界及教育界不可能再不管不查啦!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中史由2000年開始還已不是必修科
      黃絲教畜早已深入教育界

      刪除
    2. 其實文宣、洗腦最成功者非西方莫屬,信者將民主掛在嘴邊,自由奉為圭臬,國族身份則棄之如履,可歎可悲亦可恨。

      刪除
    3. 然而種族歧視最為嚴重的卻是白人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你巧勁啊

問題並不在於原意、初心是不是好,也不在於某一具體條款對行業內不同公司的影響,而是對於A4治國的擔憂甚或恐懼。 不能自己是個錘子,看到什麼都是釘子。經濟都什麼樣了,還要監管這個規範那個。更要命的是,整頓監管思路太直接太幼稚。哦,把房價弄下來,把教培打掉,然後也不讓玩遊戲,那麼大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