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點解港樓很難大跌

原因很簡單:還是很多人想買。

最近不到一個星期時間,分別聽到有一個同學和一個親戚買樓。同學買的是樓花,信和(0083)觀塘凱匯,親戚買的馬鞍山二手樓。其實有時候對資產市場的判斷,不管是股還是樓,并不需要什麼高深的經濟理論,從身邊出發細心觀察再加上一點點常識以及邏輯即可。

很多人想買,一是「未上車」,一是「下錯車」,「未上車」首次置業甚或想買第二層樓,「下錯車」自作聰明以為可以高估低買結果恨錯難返;另外一個樓市生力軍則是「新香港人」(港樓難跌 「新香港人」撐起)。

想要樓市大跌,條件之一肯定是經濟衰退失業率飆升,其二利率大升,其三是樓價本身已經泡沫化。一看不到,現在香港基本上是全民就業;二鮑威爾已經轉鴿,在按揭利率和通脹率持平甚至略低的情況下,想要樓價急跌無疑癡人說夢。唯一可以爭論一下的可能是三,一說到樓價虛高很多人首先擺出的理據肯定是供樓負擔能力,例如說香港市民需要花費22年的「全部收入」,才能在市區附近夠買一個650平方呎的單位,相關數字在10年前是12年。而其他城市,如米蘭為5.7年,波士頓、芝加哥和洛杉機更不足5年。

國外城市不熟悉,難以評論,但就香港而言,目前香港擁有自置居所的家庭比例低於50%,很多民眾棲身公屋(政府廉租房)。這部分人的平均收入肯定低於業主,可見將來買樓的誘因和能力都不大。因此,在計算供樓負擔能力的時候,是否應該分開計算,而如果分開計算的話則實際供樓負擔能力可定沒有報章和政客渲染的那麼誇張。

自己經歷的兩波香港樓市大跌,分別是對比1997/98亞洲金融風暴和2003年SARS。從親身經歷觀察,97與現在最大不同是97年的時候市民槓桿非常高,因為迷信香港回歸樓價必升,很多人「借凸」,普通打工仔也敢於「盡地一煲」供兩層甚至三層樓,此為後來的「負資產」甚或跳樓的悲劇種下禍因。現在,普羅香港市民過去10多年在低息環境累積財富,而且不敢太過激進,持貨能力自然較高。沒有恐慌拋售的壓力,想要樓市大跌談何容易。至於2003年,那關係到生與死,和正常經濟條件下的樓市調整自然不可以相提並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巧勁啊

問題並不在於原意、初心是不是好,也不在於某一具體條款對行業內不同公司的影響,而是對於A4治國的擔憂甚或恐懼。 不能自己是個錘子,看到什麼都是釘子。經濟都什麼樣了,還要監管這個規範那個。更要命的是,整頓監管思路太直接太幼稚。哦,把房價弄下來,把教培打掉,然後也不讓玩遊戲,那麼大家都...